农业信息

神十三返回 航天员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太空出差三人组”马上就要回来啦

最近一直在关注疫情

都忘了都忘了一件大事了[呲牙]

太空出差三人组”马上就要回来啦[耶]

神州十三号已进入返回地球倒计时

航天员们正在对舱内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有的物品会留在太空之家

有的则需要带回地球

我们也在期待王亚平

会不会给他的女儿带回一颗闪亮的星星[what]

期待航天英雄们平安归来!

你知道挑选航天员为何这么严格吗?最主要还是太空的环境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空间站在距离地面393公里左右的位置,这里是高真空、强辐射和微重力的环境。因为建立了空间站,可以解决辐射和真空问题,所以宇航员身体最大的影响就是微重力环境。

为什么说我们的航天员是非常伟大的?看完你就知道宇航员是多么了不起了。太空三人组即将回归,在轨6月的神舟十三号在四月中旬返回地球,航天员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我们每次看到宇航员不能自己出舱,需要工作人员用椅子抬出来?这是为什么?还得从宇航员的身体说起,在太空出差6个月,他们的身体相比升空之前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变化一:长高了。或许很多细心的网友发现,出差几个月后,宇航员“长高了”?没错,那是因为在微重力环境的影响下,宇航员脊柱不像在地面那样受挤压,椎间盘和脊椎周围的肌腱和韧带处于放松状态,航天员会长高3%左右。

变化二:变胖了。为了适应微重力环境,航天员身体的体液会重新分配,血液体积会减少20%左右,又叫“太空浮肿”。这个过程是无法阻止的,,航天员只能通过体育锻炼等手段减少损失,你有没有发现航天员脸部明显“胖了”很多,这其实就是体液重新分配的一个过程。

这是很直观的变化,另外航天员身体还有一些变化我们看不到的,比如为什么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不能自己出舱,需要医护人员用椅子抬出来?那是因为如果他们自己站起来,很可能会晕倒。

因为在太空环境下,宇航员心脏肌肉发生了萎缩,回到地球后受到重力作用,向头部泵送的可用血液会比在太空少。如果直接站起来,会感觉头疼、眩晕,严重时甚至晕厥。在医学上这个现象叫“直立不耐症”,这就能解释航天员出舱为什么需要用椅子抬出来了。

另外,因为在太空中骨骼肌不再需要持续保持拉伸状态,肌肉也会萎缩,数据显示,航天员进入太空之后,5~11天内就会失去20%的肌肉。

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骨骼不再生长。我们知道,骨骼的生长需要外力的刺激,当肌肉收缩或者扩张时,骨骼受到挤压或扭转应力,这会刺激骨组织的生长,以降低骨折风险。

但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骨骼完全放松了没有了这方面的刺激,骨骼也不需要对抗重力,这会导致他们每个月流失1.5%的骨组织,尤其是骨盆和下脊柱的骨组织流失最严重。

而且,骨骼流失的矿物质有很多被身体重新吸收了,导致血钙浓度增加,软组织更容易钙化,有可能导致肾结石。根据数据测试,航天员在轨一个月流失的骨质,相当于一位老年人在地面上一年的流失量。

其次,宇航员视力也受到很大影响,在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身体里的体液会转移,影响脑脊液、颅腔和眼血管,导致颅内压和眼压升高,这会让航天员的视力下降。

根据国外航空航天组织对约300名宇航员进行过视力调查,结果发现执行过长期太空任务的宇航员中,有60%的宇航员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

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对身体免疫也将产生很大影响。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也就是说空间站里的航天员一天内要经历16次昼夜交替,这对他们生物钟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睡觉时没有地面上那种“躺下”的舒适感,身体很难放松。再加上空间站通风系统以及其他设备工作时发出的噪音的影响,航天员的睡眠跟在地面上是没法比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免疫力的下降跟压力、睡眠不足、孤独、辐射以及饮食不良等因素有关,而空间站的航天员可以说集齐了这些因素,他们的免疫系统很可能会出现紊乱的情况。

因此在轨六个月之后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返回地面后比升空之前更容易感染疾病,身体素质也更加脆弱,因为他们免疫功能比较紊乱。

还有来自各种辐射对身体的伤害,太阳辐射和来自外太空的高能宇宙射线,虽然不会直接照射到航天员身上,但它们与空间站外壳碰撞时,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次级粒子,进入空间站的生活区,对航天员造成伤害。

根据国际空间站的数据,在轨执行任务的宇航员每天接受的辐射量为0.7到1毫希沃特,在轨飞行六个月受到的辐射,相当于在地球上60年。在轨飞行6个月时间里,遭受的辐射比较多,这对他们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所以说,我们的航天员的付出是巨大的,正因为身体上的这些变化,航天员返回地面后通常要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恢复治疗和疗养,直到他们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因此,在筛选航天员时要求非常严格,除了以上身体变化外,在升空和返回时,风险也是很大的,对航天员不管是身体还是心里素质都将是很大的挑战,我们期待神舟十三号的航天英雄凯旋归来。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在航天领域从“跟跑”已彻底转向“领跑”。这离不开背后几十万名科研人员默默付出,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像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任新民等等老一辈科学家,也涌出一批英雄航天员,像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王亚平等等。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