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

德国二战后和苏联关系(二战苏联有对德国出兵的意思吗)

对二战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相信对法西斯德国战败会有所印象:1944年苏联红军发动了十次斯大林突击,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德国在东西线的夹击下,使得欧洲战场的天平已倒向了反法西斯方。1945年初,盟军自西向东,红军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最终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灭亡,也宣告了二战欧洲战事结束。

二战后,德国为啥敢当着<a href=https://www.dadasou.com/news/134428.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美国</a>的面和<a href=https://www.dadasou.com/news/136518.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俄罗斯</a>“卿卿我我”?

苏联对推动纳粹德国灭亡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不过,时间往前推移几年,也就是在1939年8月,苏联还与纳粹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在此条约签署一个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而苏联也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虽然,苏德波三国在一战时彼此便有很深的瓜葛,但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来应对西线,只是波兰成为了牺牲品。

不过苏德的同盟关系并没有维系多久,直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反对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虽然,苏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损失也是十分惨重,苏联死亡近3000万,物质损失巨大,

许多工业设施被摧毁。

不过,就在战争过去没多少年,在苏美争霸期间,属西方阵营的联邦德国即西德的第一任总理阿登纳及其代表团,于1955年9月访俄,随即,西德与苏联的关系回暖升温。第四任总理勃兰特上台后,在推行与苏联缓和合作的新东方政策做出了重大努力。

二战后仅仅10年,西德便抛出橄榄枝,主动示好俄罗斯,这是为何?俄罗斯为何又会接招呢?云石君将做简要分析。

第一,德俄地缘关系紧密,面对强大的苏联,德国需缓和双方矛盾,以维护自身安全。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普遍衰败,世界的焦点也由欧洲转向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身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二战后便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对峙。二战后,战败国德国损失巨大,国家又被英法美俄占领,甚至被划分为东德和西德。而西德正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前线位置,在美苏的强势夹击下生存。

虽然,德国要承受美国的经济、军事重压,可是美德间的地缘关系很疏远,德国还有喘息的机会。而德国与苏联地缘关系相对密切很多,虽然,战后德国在马歇尔计划等援助下,得以快速恢复国力,但苏联庞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震慑到德国,威胁着德国的国家安全德国在惶恐不安中,完全可以小心行事,向苏联示好

第二、德国本身的地缘实力有限,需要对外拓展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苏联地缘潜力非常大,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本来发展自己。德国和苏联是一种互补关系,合作可以共同获利。

二战后,德国国力一落千丈,工业基础大部分被摧毁,还要承受巨额的赔款。原本,德国在19世纪末才实现国家统一,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加持下,依靠其欧洲大陆中心的位置,迅速实现崛起。两次世界大战虽然都遭受了重创,但还是有相当多的技术、人才的积累,二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西德依旧可以凭借其地缘优势,再度崛起。不过,它却不再是一个自由之身,受到美国严格控制。德国要想摆脱美国的操控,就需得寻求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对象。

另外,德国虽是欧洲大陆的中心,不过这也限制了其向四周扩散影响力,地缘实力相对较差。而西德大多数国家与美国也脱不了关联。德国要想挖掘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最佳的合作对象非苏联莫属。

虽然,苏联贵为和美国并列的世界超级大国,但是苏联本身的文明质量并不高,工业技术发展也不完善,它的强大更多的是依托于其广袤的领土发挥出来的地缘实力。而苏联要想充分挖掘其地缘潜力,就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文明或者先进的技术、丰厚的资金来用于内部建设。而德国与苏联紧密的地缘关系,利于促成双方的合作。德国和苏联彼此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如果能实现合作,将会是共赢的局面。

第三、与苏联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利于德国摆脱美国的牵钳制,同时推动德国在欧盟中的领袖地位形成。

二战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受美国高度钳制,没有多少自主权。美国虽然给予了德国援助,不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当头,美国的援助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是想将美苏争霸的前线战场德国,变得更强大以此来制约苏联。可以如法炮制,苏联也会积极争取德国来制约美国。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德国这种在美苏夹缝中的地位,也可以提升德国自身的价值,大施纵横之术,实现左右逢源。所以,德国为了少受美国钳制,和苏联走得近一点,在与美国不平等的关系中,争取更多有利于自己的筹码。

欧洲与苏联的地缘关系比美国紧密得多,也就是说,受到苏联直接的军事威胁更大。德国又将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与欧盟的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如果德国能同时平衡好与西方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承担起欧洲和苏联的桥梁作用,利于推动德国在欧共体的领袖地位,进而提高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增加了摆脱美国的底气。

权衡之下,不难看出,德国拉近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不过,德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合作止于乌克兰危机,最终,德国与俄罗斯分道扬镳。那么,这又是为什么?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大举入侵苏联,这是二战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的话,苏联会不会主动进攻德国呢?有一种说法,苏联曾有一个代号“大雷雨”的战略计划,当德军和英国法国打得疲惫不堪两败俱伤时,苏联就从德军的背后出兵,占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并乘胜攻入德国本土,那样半个欧洲将在苏联的控制之下,然后视情况再挥师向东,击败已经精疲力尽的英国法国,控制整个欧洲。但是法国在德国的闪击战面前,只不过一个月就战败投降,英国在欧洲的远征军也只能仓促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撤出欧洲大陆,这样也就使得苏联在未来可能向中欧和西欧大陆进行的战略进攻作战中一下子少了两个强劲的对手,现在苏军只要解决德军这一个对手就行了。如果斯大林真是这样想的,那我们不仅要惊诧于他那鲸吞整个欧洲的野心,更要惊异于他对当时臃肿而效率低下的苏军战斗力的极度自信。

但相当一部分人以为,苏军应该不会主动进攻德军。苏军的作战思想实际上是在德军入侵后立即展开反攻,也就是所谓的“进攻性防御”思想,而不是“防御性进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线德军老兵的回忆录中描述了,在“巴巴罗萨”行动时,苏军的部署十分反常,军队过于靠近边界等现象的原因。事实上是苏军低效的指挥系统把自己玩崩了,所以才有了“巴巴罗萨”行动中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局面。但是,“大雷雨计划”的说法只是源自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份手稿,充其量也就只有一个孤证,并不能证明什么。另外,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军的惨败已经使斯大林充分认识到了苏军的战斗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水准,要想横扫大半个欧洲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何况要对付的是经验丰富战斗力爆棚的德军对手(至少在1941年不是)。类似“大雷雨”的计划至少要在1943年苏军重建军官团后才有实施的可能性。

也有人认为,苏联不会坐视一个强大的德国崛起,只有有机会苏联会毫不犹豫的主动进攻德国!具体的证据有如下几个:首先在德国1939年闪击波兰后,全新的闪击战战术震惊了全世界,而后在法国战役中更是将闪击战进一步发扬光大。苏联也开始效仿德军组建拥有大量坦克的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编制兵力1.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04辆。这种编制完全是为了进攻作战而准备的。同时苏联一直非常重视坦克生产,而坦克就是最典型的进攻性武器装备,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时,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就提到苏联拥有近24000辆坦克,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轻型坦克,新式的T-34坦克数量很少,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坦克难道是为了防御?从苏军在1941年的兵力部署上也可以得到一些佐证,当时苏军一半的兵力都部署在西部边境,尤其是新组建的机械化军,但是在西部的苏军主力又在离国境线较远的地方部署,所以难以确定苏军到底是要进攻还是防御。不过当时德军将领曼施坦因的分析较为合理,即苏军的战略部署处于一种介于进攻和防御的并存的姿态,既保持防御的姿态,又随时可以迅速转入进攻。

从苏军的部署上和组建装甲兵团以及更新现代化装备的情况来看,1941年的苏军显然是为了将来的大战做准备,苏联可以确定未来和德国必有一战。不过苏军主动发起进攻要实现两个可能之后,一是苏军实力已经增长到绝对的优势,如此即使没有外部的动因,也会发起进攻;二是英国(当然这时候还没办法确定美国是否会参战)进攻德国。也应该看到,苏联对德国的作战很大可能会是一个败笔,如果假设苏联人在1941年主动发起进攻,苏德边境的德军肯定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德军装甲部队和空军已经被拖在西线和英军的作战中,部署在波兰的德军很可能被苏军分割包围。苏军由于装备上的劣势,坦克大都是老旧型号,所以苏军会付出较大代价。如果部分德军能够撤退到并占领原有德波边境上的筑垒地区,或许能够遏制苏军的进攻,并且将西线的德军主力东调回援,那样,苏军可能就会陷入被动。

如果苏军能够抢在德军之前突破原德波边境,那么苏军还是有可能一路打到奥德河,甚至发动向柏林的进攻。但是此时德国并不像后来那样已经没有了战略上空间,战争并不会因为柏林的得失而终止,还会继续打下去,往下的连锁反应就不好说了。但是由于苏联先于德国动手,世界各国的外交问题就会变得难以预测了。可是历史不能假设,苏联主动进攻德国在军事上还是具备一定可能性的。历史不能假设,所以这种讨论只不过是一种架空的推演而已。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热点观察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