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

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原因

  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从2002年开始,我国7大重点流域中,长江、珠江、淮河和黄河先后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禁渔期制度。关于渔业的问题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下面我们来详细描述一下。

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原因

  一、渔业资源趋渐枯竭的主要表现

  (一) 生物品种明显减少。渤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鱼类和无 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从 1982年的 3. 6 下降到 1992 年的 2. 5 ;终年均匀分布的地方类群占 总生物量的比例从 17. 6%下降到 13. 9% ; 冬季游向海峡深水区的类群占总生物量比例从4. 7%降 到 2. 1% ;夏季游向河口的类群占总生

  物量的比例从 1. 9%降到 0. 1% ;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 种类显著减少 ,渔民普遍反映 ,鱼越捕越小 ,越捕越少 ,高价值的经济鱼类几乎不见了。辽 东湾渔场基本无鱼可捕 ,名贵的凤尾鱼已经绝迹 ;锦州湾的产卵场和育幼场遭到严重破坏 ; 渤海湾一些主要经济鱼虾蟹类产卵场和育幼场 ,已基本成为无生物区。

  (二) 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美丽富饶的渤海 ,上世纪 70年代及 80年代初 , 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海区总资源量可达 200多万吨。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 ,渔业资源量开始下降。位于莱州湾南岸的潍坊市 ,上世纪 70年代初 ,毛虾、对虾、梭子蟹、黄姑鱼的年产量分别为 1. 3 万吨、2500吨、1 万吨和 3000吨 ,而到 1996年分别减少到 2600吨、44吨、155吨和 115吨 , 相差了 5 倍~60 倍 ,近几年对虾、黄姑鱼等捕捞产量就更少了 ,带鱼、小黄花、大银鱼等经济 鱼类已基本绝迹。渔业资源下降速度如此之快 , 不能不令人震惊与忧虑。

  (三) 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渤海有长达

  3121 公里的海岸线 ,4914 平方公里的滩涂 ,7. 7 万平方公里的水面 ,富饶的渔业资源丰富着几千万沿海人民的生活。然而这美丽富饶的黄金海岸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 ,便出现了生态环境失衡。近几年更是越来越严重 ,赤潮出现频率逐年增多 ,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面积越来越大 , 损失越来越重。1998 年 9 月 ,渤海发生大面 积赤潮 ,范围遍及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渤海中部海域 ,最大覆盖面积 5000平方公里 , 持续时间 40 多天 ,造成经济损失 5 亿元。赤潮的发生不仅破坏了海洋水质 ,更影响了海洋生 物的正常生长。

  资源衰退及海域环境恶化 ,导致了大量的鱼虾蟹贝死亡。近几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都出现过因环境恶化导致鱼、贝大量死亡的事件。莱州湾历史上曾经具有毛蚶、文蛤、牡蛎、四角蛤蜊四大资源优势 ,近几年每年都有二期以上贝类成片死亡事故发生 , 2002年发生了三期大面积贝类死亡事故 , 直接经济损失400 多万元。

  环境恶化及资源衰退带来的不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捕捞渔民渔获量越来越少 ,渔业收入下降。渤海湾沿岸的渔民捕捞作业时间一年缩短了 24个月 ; 有的渔船由于捕鱼太少甚至捕不到鱼 ,连消耗的柴油钱都赚不回来 ,长年待港停业。由于资源减少 ,近海捕捞渔民收入 明显下降 ,据调查统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渤海近海作业的渔船 ,日均毛收入可达 1000元 左右 ,而近两年每条渔船不足 300元。另外 ,由于

  油料等物价上涨 ,生产成本上升 ,捕捞效 益明显降低 ,大部分小型渔船处于保本和亏损经营的局面。

  二、渔业资源下降的原因分析

  造成渔业资源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有二点 : 一是水域污染严重 , 二是过度捕捞。

  水域污染是造成渔业资源下降的首要原因 ,而陆源污染又是造成水域污染的主要元凶。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年捕捞量都超过 50 万吨 ,到 2000 年以后 ,捕捞量猛增到 100 万吨以上。从事渤海海区作业的渔船上世纪 70 年代不 到 5000 艘 ,80 年代发展到近 1 万艘 ,90 年代达到 1. 5 万艘 ,到 2000 年猛增到近 3 万艘 ;

  2002 年 黄渤海区捕捞渔船总功率超出控制指标 64 %。为解决捕捞过度问题 ,国家从上世纪

  80年代开 始 ,控制近海捕捞强度 ,制止近海渔船盲目发展。“八五”期间 ,全国实行了捕捞强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海域 ,由陆地所环抱 ,只有度控制 指标制度“,九五”期间提出捕捞渔船和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海水循环交换能力弱 , 专家预计 ,海水全部交换一次 ,需要 16年以上的时间。近年来 ,渤海每年接纳的陆源污水 量28亿吨 ,各类污染物质 70多万吨 ,入海污染物大幅度增加 ,致使渤海环境质量急剧恶化 , 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纳污池。渤海水体中污染物超标的海域逐年扩大 ,1992 年 ,渤海水环境 遭受污染面积不到 2 万平方公里 ,不足总面积的26% ,1995 年已扩大到 4. 3 万平方公里 ,占渤

  海海域的 56% ;1998 年营养盐超标面积占海区总面积比例达到 35%~40% ; 在近岸海域 ,三类 和超三类水质已占 50 %以上。海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汞、铅等重 金属。渤海 20%的海域遭受磷酸盐污染 , 22%的海域遭受无机氮污染。200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 量公报表明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 18990平方公里 , 占总面积的24. 6% ,其中 中度污染与重度污染面积约 2080 平方公里。

  渤海渔业资源衰退的第二个原因是捕捞过度。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海洋捕捞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由于受“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观念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人们 不能正确处理渔业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长期的盲目造船 ,及对渔船捕捞控制不力 , 使捕捞能力远远超过渔业资源增长量。尤其是

  1985 年水产品价格放开后 , 沿海渔民纷纷造船下海 ,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酷渔滥捕现象 ,渤海渔业生态资源遭到惨重的破坏。据测算 ,渤 海每年的最高可捕产量应控制在 50 万吨左右 ,但功率“双控制”指标 ,1998年农业部提出了捕捞产 量“零”增长的决策 ,这些政策和措施 ,对恢复渤海渔业资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但由于利益驱使、管理不到位等原因 ,渤海酷渔滥捕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环境污染与过度捕捞是造成渤海渔业资源衰退的两个主要原因 ,可以说 , 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造成了量的减少 ,而水域污染给渔业资源造成的是质的变化。水质的恶化使渔业资源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导致赤潮频发、鱼类死亡、生物灭绝 ;而无序、无度、毁灭性的捕捞则 将渔业资源“一网打尽”,也导致渔业资源枯竭。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 即为什么大量的陆源污染物肆无忌惮地流向渤海 ? 众多的捕捞渔民何以大肆建造渔船且酷渔 滥捕 ?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 ,领导者特别是有关党委、政府的领导者和有关企事业单 位的领导者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真正的国策去实施 ,重效益 ,轻环保 ;重目前 ,轻长远 ; 重内陆 ,轻海洋 ;重财政收入和创造政绩 ,轻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第二 , 资 金投入困难大。环保事业是一项公益性、长远性的事业 ,资金需求量大 ,大部分企业为保直 接效益 ,不舍得出资建设治污项目。如注入莱州湾的小清河流经 18个县市、3 万多家企业 , 年排污 3 万多吨 ,严重污染了渤海水域 ,1996 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投资 10多亿元 ,从源头到 入海口全线清淤拓宽 ,1997 年底一期工程完工 ,整治了沿岸部分排污大户 , 入海水域的水质 有了一定好转 ,但从当地群众反映和多次监测结果看 ,近几年河口的水质污染物仍然 ? 现爻 ? 标。由此可以看出 ,根治陆源污染任重道远。第三 ,执法力度不够。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 护法》已实施三年多了 ,但在普法、执法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多部门执法“多龙治海”的 局面协调难度大 ,特别受“环保不下海、海洋不上岸”思想的制约 ,海洋管理部门对陆源污 染源束手无策。同时 ,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机构、体系、手段都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第四 ,渔船管理不规范 , 捕捞渔船失控。一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渔业管理体制 ,不 易形成上下联动。二是渔业管理内部渔政、港监、船检各自为政 ,船舶多头管理 ,很难形成 合力。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新造、更新、买卖渔船缺乏有效制约 , 对不执行国家 双控制度的地区缺乏强制措施 , 渔船异地办证更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修复渤海渔业资源的几点建议

  (一) 切实提高保护渤海渔业资源重要性的认识。首先 ,是提高沿海各级党政、企事业 单位领导者的认识 ,使其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 ,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 ,而且是经济建 设的重要目标与内容 ,内陆污染源治理是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保证 , 从而调动各级领导者积 极性 ,将海洋环保工作作为面向长远和未来 ,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任务一抓到底。其次 ,加 强保护海洋国土的宣传教育 ,克服海洋是污染物最终容纳场所的陈旧观念 ,通过多渠道宣传 、教育、培训等活动 ,依法解决无节制的向海洋排放各种废弃物质的非法行为 ,提高全民保 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二) 进一步加强渤海的综合管理。首先 , 要强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统一监督管理的地位。海洋管理是海洋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各涉海部门、各行业的用海行为进行统一的综合管理 ,以前之所以出现“多龙治海”局面 ,是因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规 划、管理结合的运行机制 ,各涉海行业部门相互推诿扯皮而造成的 ,应尽快改变这种各自为 政的现象 ,建立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集中协调、统一管理的综合管理体制。其次 ,应完善渤 海管理法规体系。在立法中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抓紧修改出台《渤海区渔业资源 繁殖保护规定》,全面保护渤海渔业资源 ,明确规定禁用和限制使用的网具 , 杜绝“弓子网 ”“杆网”“拖网”等绝后网。同时 ,应加大增殖放流力度 , 扩大移动性不大的地方品种及 定居性品种 ,如梭鱼、半滑舌鳎以及梭子蟹、文蛤、青蛤等 ,以调动地方与群众的积极性。第三 ,要加大渔政监督管理力度。实行严格的伏季休渔制度 ,制定规划 ,几年内不准新建渔 船 ,加快渤海捕捞渔民减船与转产转业步伐 ,将渤海海域的捕捞功率减下来 ,在一定时期内 实行渤海捕捞产量负增长。要坚持政令畅通 ,在大的框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 , 要认真执行农 渔发 ( 1996) 6 号文件 ,加强渔业统一行政执法 ,建立一支素质高、行为规范、执法统一 ?? 综合管理队伍 ,对渔船管理 ,实行一个令、一个目标、一个行动(统一行动) 、一个实效( 渔船得到切实控制) 。

  (三) 加大渤海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当前 , 渤海污染治理的重点是加强对直接入海的工业废水治理 ,大中城市毗邻海域的污染治理 ,以及入海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以渤海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分配及陆源排污入海的标准 ,并通过容量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 ,解决污染排放问题。(1) 对于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 ,全面实行总量控 制 ,重点是对陆源入海污染物数量进行削减和改变污染物入海排放方式。要制定对渤海污染 影响比较严重的排污河口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规划 ,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管理体系 ; 新 上排污口 ,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必须实行远海离岸排放。( 2) 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步伐。沿海城市都应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 ,并将治理工业废水污染作为重点 ,城市污水必须 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要根据本地特点 ,对工业区、港口、生活区、旅游区、养殖区与治污 工程统一规划 ,同步建设。(3) 所有海岸带工程 ,所有盐化工业、港口工业 ,要按程序经 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审核同意 ,否则 ,该项目不能建设。(4) 大力推广生态养 殖与健康养殖 ,加强养殖区域的排污监督管理。( 5) 加强港口船舶的石油污染治理。重点 是通过建立含油废水集中处理厂 ,解决海洋船舶含油废水的任意排放问题。( 6) 充分发挥 各省、市、县 (市、区) 海洋环境监测站的作用 ,建立健全渤海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实行定 点监测 ,跟踪监测 ,探索改善海域环境的途径。

  (四) 全面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党和国家非常关注渤海水域环境 , 早在 1999年国务院就将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国环保工作的

  权威的督查机构。二是细化任务 ,各负其责。协调督查机构要将计划中年度污染物控制指标、水域环境质量指标等,明确分解到与陆源排海有关的省、市、县及海域、河口、排污口 ,并通过检查、化验,公布指标控制情况。各有关部门应明确责任,义不容辞地抓好落实。三是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组织领导、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监测体系建设、科技投入等。为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国家应制定特,设立渤海资源开发重点“,以渤海为突破口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 计与环境保护基金 ,以确保项目的落实。四是落划 ,全面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三省一市成立了联席会议 ,紧锣密 鼓地组织编写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并得到了国务院 2001年正式批复。该计划实施二年 来 , 国家有关部门及三省一市做了大量的工作 ,渤海的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控制 ,但计划实 施的力度尚小 ,污染物控制监督不够 ,有关环保治污项目、农林渔生态建设项目资金不落实 ,长此下去 ,势必导致计划落空。因此 ,笔者建议 ,一是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渤海 碧海行动计划》专门协调督查机构。由国家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有关领导组成 ,沿海省市都 建立起有

  实好各项生态治理项目。农林渔等生态修复项目是渤海治理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资金不到位等问题 ,项目难以落实 , 协调督查机构应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项目 ,并明确国家与地方的投资比例 ,确保项目如期完 成。

  目前 , 渤海治理已到了关键时刻 , 笔者相信 ,从现在开始 ,利用十几年的时间 ,只要将 渤海治理纳入国家统一规划 ,严格制定和执行有关渤海治理的法律法规 ,只要三省一市各级 党委政府及沿海人民积极行动起来 ,渤海渔业资源必将得到有效的修复。

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现代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生态系统能够平衡弥补的数量,结果使整个海洋系统生态退化。

  2、造成过度捕捞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二是渔业资源的共享性;三是捕捞力量过大;四是捕捞生产方式不合理;五是管理不严,打击力度不够,有大量三无渔船从事非法海洋捕捞。

  二、我国政府针对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采取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1、我国政府针对捕捞过程中出现的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采取的主要对策为: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从2002年开始,中国7大重点流域中,长江、珠江、淮河和黄河先后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禁渔期制度。

  2、经实践证明,在海洋、长江、珠江和黄河等水域实行的休禁渔制度有效保护了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了我国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

  以上关于渔业的问答资料我国近海捕捞过程中出现渔获量降低鱼个体小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的全文内容,希望本文渔业知识能给正在农业养殖遇到问题你得到帮助!更多渔业知识尽在达达搜首页。

声明:内容来自百度,本文仅让农业养殖内容更加丰富,不代表达达搜观点。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